close
這是騎士年代最長的一篇,希望大家不要睡著。
歷史上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而且是東西方皆然,就是某個時代群驢並起,就像五胡亂華和南北朝。要不就是群雄並起,像三國或是楚漢相爭。或許在這種奇妙的現象背後,可以找到某種數學或是社會學上的解釋,不過很遺憾,我無法做這種詮釋。
群驢並起的年代裡,真正的英雄很容易被埋沒,因為四周都是人渣,沒人會賞識英雄人物,所以英雄人物很難出頭。群雄並起的年代,英雄太多,略微普通一點的也很容易被埋沒,但如果拿出來檢視一番,會發現很多人確實不凡,可惜他們的對手表現更好。
接下來要講的,是我覺得一位被歷史埋沒的人物,當然他也是有爭議的,畢竟他犯的錯太過於明顯,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他的國家沒有犯錯的本錢,所以在歷史上他是敗軍之將,而且讓他的國家輸得一塌糊塗。不過我仍然認為他在那樣的環境之下,發揮了了不起的精神,為了要挽回國家的最後一絲可能的光榮。
這裡首先要介紹一個國家,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帝國的興起應該可以說是中世紀以後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因為『俄羅斯』終於強大了。這話要怎麼說呢?如果你打開俄羅斯地圖來看,可以發現一件事情,歐洲從烏拉山到波蘭平原,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地帶,中間又有伏爾加河、頓河、第聶伯河等大河流域,理論上,這麼豐沛的土地資源,照道理應該會有偉大文明在其中誕生才對,可是神奇的是這件事情並沒有發生,正確地說在八世紀以前,此地仍然是一片蠻荒,其中的原住民和西元前六世紀打敗波斯居魯士大帝的游牧民族一樣還是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
到了八世紀,居住其中的斯拉夫民族開始成形,不過這個剛誕生的民族,到了十三世紀則在蒙古人的兵威下被征服,但也因為被征服,而產生了民族意識。
這裡要先解釋一個歷史上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文明爆炸』,文明爆炸就是在某個時期,突然產生眾多的文明,當然,這裡的文明是以信史或半信史以及考古發現中所知的文明為基礎,以下的推論是我的一些看法,並沒有經過非常嚴密的學術檢驗,所以取用的佐證資料可能不夠,畢竟我不是念這方面出身的。
如果仔細觀察,第一次的文明爆炸以文字起源來看,大約發生在距今今8000年的兩河流域蘇美文字開始,距今6000年的中國西安仰韶文化(渭水流域),距今6000年的古埃及(上埃及)的象形文字,這幾個文明,都落在北緯30~35度線附近,而且他們都不在大河流域的下游,而是在接近上游的地方。
這幾個文明都在類似的緯度和類似的地理條件下發生,而真正推動文明爆炸的理由,我認為是全球氣候的變化,如果觀看全球氣溫變化的曲線,可以發現,從距今8000年開始,全球氣溫開始進入一個長期的升溫期,一直到距今4000年前為止,這段時期,剛好也是古文明發展的時期,溫度上升會讓之前的低溫期不適合居住的寒冷之地開始適宜人居住,而升溫也代表高山的冰河開始融化,造成大河流域的水量豐沛,如果水量太過豐沛也會造成下游氾濫,畢竟在上古時期,人類還無法建立大型的水利工程,因此較上游的地區,因為水量的適度增加,氣候又更適合人居住(這裡指緯度35度線),造成人口長期的增長趨勢,這個趨勢造就了文明發展的良好條件,當然一個文明發展的好不好有別的原因,但是先天條件已經具備好了,一旦條件成熟,就會開始發動文明的進化,這我認為可能是在人類交通工具不便利的時候下,產生文明爆炸的一個原因。
以上資料來自http://140.115.123.30/gis/globalc/CHAP0203.htm。
再仔細看溫度的趨勢圖,在西元八世紀開始,地球又進入了一個低溫到高溫的升溫期,這個趨勢到13世紀結束,這個現象在當時影響最大的地區,則是緯度40度以上的高緯度地區。
原本不適合人類活動的地區,環境能改變的更好,能夠產生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類活動進而刺激新的文明。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兩個新的民族的興起,一個就是維京人,另一個就是斯拉夫人,他們剛好都在北緯40度以北的地區興起,當然,能從這個自然現象得到好處的,不只這兩個民族,還包含了蒙古人和日本人我們較為熟悉的民族。
總而言之,他們註定將會興起,因為斯拉夫人擁有廣大的土地、豐沛的資源、 甚至於氣候的改變也都開始加速這個過程,問題只是在於,在何時由誰來完成這個任務。
歷史上斯拉夫人建立過好幾個國家,但其中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最為特殊。因為莫斯科位處伏爾加河、頓河、第聶伯、奧卡河的中心。地理位置絕佳,因為她好正處於這片大平原的中心地帶,但也是最大缺點,因為莫斯科無天險可以防禦。
事實上這也是俄羅斯值得研究的原因,因為以莫斯科為主的俄羅斯和中國太像了,不僅可從中國的發展了解俄羅斯,到了20世紀,『俄羅斯經驗』又推廣至中國,引發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總之,這兩個可以說鏡子般的兩個國家,歷史上的發展進程可以互相參照之處實在太多了,下面舉兩個例子說明。
莫斯科面對國家的天然條件無法防守,使得她必須要將領土擴展至有足夠安全距離的防衛圈,這也註定了俄羅斯不只要成為大國,而且要成為超級大國,因為她四周都是平原,所以勢必要四處擴張,好獲得足夠的防衛距離。而且俄羅斯也很難長期『分裂』,因為一旦俄羅斯的生存空間內有獨立政權,基本上俄羅斯境內無險可守的狀況,一樣會逼著莫斯科政權必須要統一境內各部分,否則莫斯科不僅會失去優勢地位,還會落入被動防禦的窘境。這點和中國的發展很像,中國分裂時代的多國,無不想統一對方,就是在於中國境內也幾乎無險可守,而統一的中國,面對需要防禦的游牧民族,也幾乎無法可檔,只有盡力將游牧民族擊退到有足夠安全距離的防衛圈之外,才能保證國家安全。
而當俄羅斯擴張之後,面對廣大土地和多民族,也面臨了統治上的問題,事實上人類歷史上有許多國家都曾經面對這個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大部分的國家都採用一個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建立『中央集權』政府或是擁立一名皇帝為國家象徵,這方法在大多數情況都為有效,能兩者兼顧的有俄羅斯、中國、日本明治時代,當不能建立中央集權政府的時候,就必須要擁立一名皇帝當作國家象徵,例如奧匈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這種『朕即國家』的觀念給了統治階層很多方便,畢竟要宣傳效忠一個人,比宣傳效忠某個法典或是宗教,技術上好處理很多。而且歷史證明這挺有效的,而俄羅斯和中國在面對這問題時的處理方式也是類似的。
而當莫斯科的帝國中心強力運作之時,剛剛前文所提到的維京人,事實上也在同各時代取得重大成就,他們遠征英格蘭,建立了維京人的王國,同時也殖民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北日耳曼地區、甚至於俄羅斯境內也是他們的殖民地點,而且也是拜溫度暖化所賜,他們的殖民範圍到達格陵蘭,足跡也踏上了美洲,不過很可惜的是後來全球溫度下降,使得維京人不得不放棄繼續往北美殖民的機會,否則歷史可能會改寫一部份。
當維京人也取得重大文明進展的時候,這時候和斯拉夫人相比,維京人的先天缺陷就暴露出來了,他們的原居住地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本身就是酷寒而且沒有那麼多肥沃平原以及資源,境內又沒有大河流域的優勢,唯一具備的優勢在於波羅地海的貿易,維京人的重要都城,斯得歌爾摩、卑耳根等,都是貿易大城,而在維京人當中,最有能力和本錢的,當然是位處波羅地海貿易中心的瑞典。
也由於瑞典較早接觸當時的西歐世界,因此在各項改革,尤其是軍事改革上面,吸取了各國的經驗,配合本身的特色,在1618年到1648年的30年戰爭裡,瑞典獲得了重大的利益,包含當時北日耳曼地區,還有波蘭一部份,現在的波羅地海三小國,都成了瑞典的領地,瑞典也幾乎壟斷了波羅地海的貿易。
相較之下,俄羅斯雖然逐步統一並且慢慢茁壯,不過對於歐洲人來說,俄羅斯比較像是一個半蒙古式、半拜占廷式的落後國家,而從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在經過血腥的改朝混代大混戰後,重新統一俄羅斯,1694年,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即位,他就是彼得大帝,俄羅斯歷史上最具傳奇的沙皇,即使放諸全人類的標準,他也是足夠排得上前幾名的英雄人物。
當他即位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向西歐學習,並且展開改革,用比較中式的說法,就是『變法』,而他隨即派出了一個使節團,到西方各國拜訪,尋求組織同盟打擊土耳其的機會,而他本人,以沙皇之尊,偽裝乘一名水手和使節團的一員,為要實際參觀西方諸國的各項建設和自由跟人交往,這一次出訪他踏遍當時世界上最進步的地區,包含英格蘭、荷蘭、法蘭西、奧地利、日耳曼諸國。
人類歷史上,會這麼幹的兩個君王,我也只看過兩個,一個是彼得大帝,一個是中國戰國時代的趙武靈王,而彼得大帝在這次出訪中,意外的得到了一個機會,就是跟當時在1697年當選波蘭國王的薩克森選侯奧古斯塔斯簽訂盟約,準備對瑞典用兵,因為當時的俄羅斯,急需要一個出海港口和世界接軌,但是波羅地海的出海港口在當時都在瑞典的掌控之下。
1697年,瑞典新王即位,他就是查理時二世,一名年僅16歲的少年國王,因此俄羅斯、波蘭、丹麥在1698年達成協定趁這時候用兵。
而彼得回到俄羅斯後,第一件改革,和趙武靈王的改革一樣,就是改變服裝,趙武靈王室胡服騎射,彼得是改成歐服,不准俄國人在穿舊有的服裝,而他設法和土耳其人講和後,簽訂了一個30年的休戰協定,1700年4月,丹麥對瑞典宣戰,而8月,彼得親率大軍,進攻當時的瑞典領土,利沃尼亞(現在的波羅地海三小國全境)。
原本他認為,查理十二世年僅18歲,面對丹麥的入侵,勢必要花上一陣子的時間,不料查理在英荷艦隊的掩護下,果敢的迅速反擊,在8月18日就解決了丹麥,並簽訂了合約,結束對丹麥的戰爭,隨即查理親率4萬大軍11月就抵達利沃尼亞的那爾瓦要塞,彼得面對查理的強力反擊,自知不敵,留下大軍,自己則逃回莫斯科,查理旋即擊敗俄軍。1701年,查理則率軍對波蘭進行掃蕩,到了1703年,波蘭的抵抗勢力都被他擊敗,其中進行了五次重大會戰,查理都以一比二或一比三的劣勢,擊潰敵軍。
當查理在波蘭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彼得則恢復了正常,1702年,他又再度入侵瑞典的波羅地海諸省,1703年,在征服的地區,他建立了聖彼得堡,俄羅斯人終於獲得一個出海口,這時他希望講和,但查理不願意,1706年,波蘭王奧古斯塔斯承認失敗,將王位讓給查理所立的新王,退出戰爭。
這時國際上俄國處於孤立的不利地位,彼得想跟瑞典求和,此刻是歷史上的關鍵,就當時俄羅斯的所求,是擁有一個出海口,而這目標已經達到,瑞典實際上的損失並不大,而且已經在波蘭建立了一個親瑞典的政權,如果瑞典這時候收手,他仍然保有一個強國地位,但查理卻拒絕。
這也是歷史上查理被詬病的第一步,不過我認為查理並沒有判斷錯誤,因為當瑞典一旦讓俄羅斯建立波羅地海的地位,瑞典的優勢將會慢慢流失,俄羅斯地大人多,瑞典在未來將不可能戰勝,因此他必須要在俄羅斯強大前先將他削弱,而查理的目標很明顯,因為俄羅斯能有那時的強韌和難纏,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彼得的意志,是這位沙皇不顧一切的要將俄羅斯帶上強國之路。因此查理求戰,而且他的目的也就是彼得一人。
彼得一旦知道求和不可能,於是以全國之力,來抵抗瑞典的攻擊,包含時間、空間、寒冷、飢餓,都是彼得所能使用的手段,俄羅斯以全國之力進行焦土作戰。
而查理原本小心翼翼的軍事行動,也並非不可能戰勝,但是他選錯了一個盟友,當時烏克蘭的酋長馬澤帕,願意支持查理的軍事行動,只要查理能保證烏克蘭的獨立,查理答應之後,卻沒想到馬澤帕無法確實掌握手下,查理進攻到了聶伯河,原本要等待他的補給部隊到達後繼續前進,卻沒想到馬澤帕跟他說,若不繼續進攻莫斯科,他的手下將有人叛變。
為了整個計畫將來的可能性,查理犯了他最大的錯誤,就是不等待他的補給部隊到達,繼續前進,結果補給部隊被俄羅斯擊敗,而馬澤帕也被廢。1709年春天,瑞典孤軍在烏克蘭境內,失去了所有可能的補給,查理這時候已經失去了冷靜的判斷能力,反而進攻俄軍的波塔瓦要塞,希望能獲得一個穩定的堡壘。
這時彼得已經嗅到戰爭終結的可能性,他親自率軍攻打瑞典軍,兩國軍隊大戰,結果俄軍大勝,查理率領殘部,發現已經無法退回瑞典,於是做了一個冒險決定,他轉進土耳其,希望尋求蘇丹的幫助對抗俄國。
這是一個冒險的外交行動,但神奇的是,查理成功了,在這之前的土耳其已經被俄羅斯擊敗過數次,蘇丹在此時派出軍隊,進攻俄國,1711年彼得決定親率大軍,要一舉解決這兩個他的心腹大患,可是彼得這時候和之前的查理一樣,都無法保持正常的思考方式,他犯了和查理一樣的錯誤,3萬5千大軍攻入土耳其,落入了土軍堅壁清野的戰術陷阱裡,被20萬大軍圍困,如果土軍繼續圍困,彼得勢必投降,屆時俄羅斯恐怕將回到內戰狀態,但是更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土耳其單獨和俄羅斯議和,條件只是割讓幾個城市和要求俄羅斯不再干涉波蘭等幾個不痛不癢的條件。
於是彼得逃過一劫,但查理憤怒的指責土耳其,不肯離開,土耳其軍隊將查理圍困試圖生擒,查理只有40人,土軍有1萬2千人,當查理殺死了200名土軍後,仍然被俘虜。而1713年俄土合約簽訂。查理只有黯然離開。當他回國以後,他又召集了軍隊和俄國對抗,但這次他則在和挪威的戰爭中戰死,死的時候才32歲。
之後瑞典又英勇的打了兩年,後來實在打不下去了,1721年簽訂不平等合約,割讓了幾乎所有1648年之後的土地出去。從此喪失了歐洲強國的地位,反之彼得因為將俄羅斯帶入強國的地位,之後被奉上『大帝』的尊號。
查理算是古今人類國王當中的怪才,只能說他運氣太差,面對的是一個旭日東升的帝國和也是古今難得一見英雄人物,俄羅斯的彼得大帝,瑞典在查理十二世之後再也不能進入強國之林,對瑞典人民來講,這或許是最大的幸福,不過瑞典人的祖先,卻也曾在他們的國王領導之下,創造出過這些神奇的事蹟。
歷史上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而且是東西方皆然,就是某個時代群驢並起,就像五胡亂華和南北朝。要不就是群雄並起,像三國或是楚漢相爭。或許在這種奇妙的現象背後,可以找到某種數學或是社會學上的解釋,不過很遺憾,我無法做這種詮釋。
群驢並起的年代裡,真正的英雄很容易被埋沒,因為四周都是人渣,沒人會賞識英雄人物,所以英雄人物很難出頭。群雄並起的年代,英雄太多,略微普通一點的也很容易被埋沒,但如果拿出來檢視一番,會發現很多人確實不凡,可惜他們的對手表現更好。
接下來要講的,是我覺得一位被歷史埋沒的人物,當然他也是有爭議的,畢竟他犯的錯太過於明顯,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他的國家沒有犯錯的本錢,所以在歷史上他是敗軍之將,而且讓他的國家輸得一塌糊塗。不過我仍然認為他在那樣的環境之下,發揮了了不起的精神,為了要挽回國家的最後一絲可能的光榮。
這裡首先要介紹一個國家,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帝國的興起應該可以說是中世紀以後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因為『俄羅斯』終於強大了。這話要怎麼說呢?如果你打開俄羅斯地圖來看,可以發現一件事情,歐洲從烏拉山到波蘭平原,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地帶,中間又有伏爾加河、頓河、第聶伯河等大河流域,理論上,這麼豐沛的土地資源,照道理應該會有偉大文明在其中誕生才對,可是神奇的是這件事情並沒有發生,正確地說在八世紀以前,此地仍然是一片蠻荒,其中的原住民和西元前六世紀打敗波斯居魯士大帝的游牧民族一樣還是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
到了八世紀,居住其中的斯拉夫民族開始成形,不過這個剛誕生的民族,到了十三世紀則在蒙古人的兵威下被征服,但也因為被征服,而產生了民族意識。
這裡要先解釋一個歷史上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文明爆炸』,文明爆炸就是在某個時期,突然產生眾多的文明,當然,這裡的文明是以信史或半信史以及考古發現中所知的文明為基礎,以下的推論是我的一些看法,並沒有經過非常嚴密的學術檢驗,所以取用的佐證資料可能不夠,畢竟我不是念這方面出身的。
如果仔細觀察,第一次的文明爆炸以文字起源來看,大約發生在距今今8000年的兩河流域蘇美文字開始,距今6000年的中國西安仰韶文化(渭水流域),距今6000年的古埃及(上埃及)的象形文字,這幾個文明,都落在北緯30~35度線附近,而且他們都不在大河流域的下游,而是在接近上游的地方。
這幾個文明都在類似的緯度和類似的地理條件下發生,而真正推動文明爆炸的理由,我認為是全球氣候的變化,如果觀看全球氣溫變化的曲線,可以發現,從距今8000年開始,全球氣溫開始進入一個長期的升溫期,一直到距今4000年前為止,這段時期,剛好也是古文明發展的時期,溫度上升會讓之前的低溫期不適合居住的寒冷之地開始適宜人居住,而升溫也代表高山的冰河開始融化,造成大河流域的水量豐沛,如果水量太過豐沛也會造成下游氾濫,畢竟在上古時期,人類還無法建立大型的水利工程,因此較上游的地區,因為水量的適度增加,氣候又更適合人居住(這裡指緯度35度線),造成人口長期的增長趨勢,這個趨勢造就了文明發展的良好條件,當然一個文明發展的好不好有別的原因,但是先天條件已經具備好了,一旦條件成熟,就會開始發動文明的進化,這我認為可能是在人類交通工具不便利的時候下,產生文明爆炸的一個原因。
以上資料來自http://140.115.123.30/gis/globalc/CHAP0203.htm。
再仔細看溫度的趨勢圖,在西元八世紀開始,地球又進入了一個低溫到高溫的升溫期,這個趨勢到13世紀結束,這個現象在當時影響最大的地區,則是緯度40度以上的高緯度地區。
原本不適合人類活動的地區,環境能改變的更好,能夠產生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類活動進而刺激新的文明。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兩個新的民族的興起,一個就是維京人,另一個就是斯拉夫人,他們剛好都在北緯40度以北的地區興起,當然,能從這個自然現象得到好處的,不只這兩個民族,還包含了蒙古人和日本人我們較為熟悉的民族。
總而言之,他們註定將會興起,因為斯拉夫人擁有廣大的土地、豐沛的資源、 甚至於氣候的改變也都開始加速這個過程,問題只是在於,在何時由誰來完成這個任務。
歷史上斯拉夫人建立過好幾個國家,但其中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最為特殊。因為莫斯科位處伏爾加河、頓河、第聶伯、奧卡河的中心。地理位置絕佳,因為她好正處於這片大平原的中心地帶,但也是最大缺點,因為莫斯科無天險可以防禦。
事實上這也是俄羅斯值得研究的原因,因為以莫斯科為主的俄羅斯和中國太像了,不僅可從中國的發展了解俄羅斯,到了20世紀,『俄羅斯經驗』又推廣至中國,引發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總之,這兩個可以說鏡子般的兩個國家,歷史上的發展進程可以互相參照之處實在太多了,下面舉兩個例子說明。
莫斯科面對國家的天然條件無法防守,使得她必須要將領土擴展至有足夠安全距離的防衛圈,這也註定了俄羅斯不只要成為大國,而且要成為超級大國,因為她四周都是平原,所以勢必要四處擴張,好獲得足夠的防衛距離。而且俄羅斯也很難長期『分裂』,因為一旦俄羅斯的生存空間內有獨立政權,基本上俄羅斯境內無險可守的狀況,一樣會逼著莫斯科政權必須要統一境內各部分,否則莫斯科不僅會失去優勢地位,還會落入被動防禦的窘境。這點和中國的發展很像,中國分裂時代的多國,無不想統一對方,就是在於中國境內也幾乎無險可守,而統一的中國,面對需要防禦的游牧民族,也幾乎無法可檔,只有盡力將游牧民族擊退到有足夠安全距離的防衛圈之外,才能保證國家安全。
而當俄羅斯擴張之後,面對廣大土地和多民族,也面臨了統治上的問題,事實上人類歷史上有許多國家都曾經面對這個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大部分的國家都採用一個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建立『中央集權』政府或是擁立一名皇帝為國家象徵,這方法在大多數情況都為有效,能兩者兼顧的有俄羅斯、中國、日本明治時代,當不能建立中央集權政府的時候,就必須要擁立一名皇帝當作國家象徵,例如奧匈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這種『朕即國家』的觀念給了統治階層很多方便,畢竟要宣傳效忠一個人,比宣傳效忠某個法典或是宗教,技術上好處理很多。而且歷史證明這挺有效的,而俄羅斯和中國在面對這問題時的處理方式也是類似的。
而當莫斯科的帝國中心強力運作之時,剛剛前文所提到的維京人,事實上也在同各時代取得重大成就,他們遠征英格蘭,建立了維京人的王國,同時也殖民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北日耳曼地區、甚至於俄羅斯境內也是他們的殖民地點,而且也是拜溫度暖化所賜,他們的殖民範圍到達格陵蘭,足跡也踏上了美洲,不過很可惜的是後來全球溫度下降,使得維京人不得不放棄繼續往北美殖民的機會,否則歷史可能會改寫一部份。
當維京人也取得重大文明進展的時候,這時候和斯拉夫人相比,維京人的先天缺陷就暴露出來了,他們的原居住地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本身就是酷寒而且沒有那麼多肥沃平原以及資源,境內又沒有大河流域的優勢,唯一具備的優勢在於波羅地海的貿易,維京人的重要都城,斯得歌爾摩、卑耳根等,都是貿易大城,而在維京人當中,最有能力和本錢的,當然是位處波羅地海貿易中心的瑞典。
也由於瑞典較早接觸當時的西歐世界,因此在各項改革,尤其是軍事改革上面,吸取了各國的經驗,配合本身的特色,在1618年到1648年的30年戰爭裡,瑞典獲得了重大的利益,包含當時北日耳曼地區,還有波蘭一部份,現在的波羅地海三小國,都成了瑞典的領地,瑞典也幾乎壟斷了波羅地海的貿易。
相較之下,俄羅斯雖然逐步統一並且慢慢茁壯,不過對於歐洲人來說,俄羅斯比較像是一個半蒙古式、半拜占廷式的落後國家,而從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在經過血腥的改朝混代大混戰後,重新統一俄羅斯,1694年,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即位,他就是彼得大帝,俄羅斯歷史上最具傳奇的沙皇,即使放諸全人類的標準,他也是足夠排得上前幾名的英雄人物。
當他即位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向西歐學習,並且展開改革,用比較中式的說法,就是『變法』,而他隨即派出了一個使節團,到西方各國拜訪,尋求組織同盟打擊土耳其的機會,而他本人,以沙皇之尊,偽裝乘一名水手和使節團的一員,為要實際參觀西方諸國的各項建設和自由跟人交往,這一次出訪他踏遍當時世界上最進步的地區,包含英格蘭、荷蘭、法蘭西、奧地利、日耳曼諸國。
人類歷史上,會這麼幹的兩個君王,我也只看過兩個,一個是彼得大帝,一個是中國戰國時代的趙武靈王,而彼得大帝在這次出訪中,意外的得到了一個機會,就是跟當時在1697年當選波蘭國王的薩克森選侯奧古斯塔斯簽訂盟約,準備對瑞典用兵,因為當時的俄羅斯,急需要一個出海港口和世界接軌,但是波羅地海的出海港口在當時都在瑞典的掌控之下。
1697年,瑞典新王即位,他就是查理時二世,一名年僅16歲的少年國王,因此俄羅斯、波蘭、丹麥在1698年達成協定趁這時候用兵。
而彼得回到俄羅斯後,第一件改革,和趙武靈王的改革一樣,就是改變服裝,趙武靈王室胡服騎射,彼得是改成歐服,不准俄國人在穿舊有的服裝,而他設法和土耳其人講和後,簽訂了一個30年的休戰協定,1700年4月,丹麥對瑞典宣戰,而8月,彼得親率大軍,進攻當時的瑞典領土,利沃尼亞(現在的波羅地海三小國全境)。
原本他認為,查理十二世年僅18歲,面對丹麥的入侵,勢必要花上一陣子的時間,不料查理在英荷艦隊的掩護下,果敢的迅速反擊,在8月18日就解決了丹麥,並簽訂了合約,結束對丹麥的戰爭,隨即查理親率4萬大軍11月就抵達利沃尼亞的那爾瓦要塞,彼得面對查理的強力反擊,自知不敵,留下大軍,自己則逃回莫斯科,查理旋即擊敗俄軍。1701年,查理則率軍對波蘭進行掃蕩,到了1703年,波蘭的抵抗勢力都被他擊敗,其中進行了五次重大會戰,查理都以一比二或一比三的劣勢,擊潰敵軍。
當查理在波蘭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彼得則恢復了正常,1702年,他又再度入侵瑞典的波羅地海諸省,1703年,在征服的地區,他建立了聖彼得堡,俄羅斯人終於獲得一個出海口,這時他希望講和,但查理不願意,1706年,波蘭王奧古斯塔斯承認失敗,將王位讓給查理所立的新王,退出戰爭。
這時國際上俄國處於孤立的不利地位,彼得想跟瑞典求和,此刻是歷史上的關鍵,就當時俄羅斯的所求,是擁有一個出海口,而這目標已經達到,瑞典實際上的損失並不大,而且已經在波蘭建立了一個親瑞典的政權,如果瑞典這時候收手,他仍然保有一個強國地位,但查理卻拒絕。
這也是歷史上查理被詬病的第一步,不過我認為查理並沒有判斷錯誤,因為當瑞典一旦讓俄羅斯建立波羅地海的地位,瑞典的優勢將會慢慢流失,俄羅斯地大人多,瑞典在未來將不可能戰勝,因此他必須要在俄羅斯強大前先將他削弱,而查理的目標很明顯,因為俄羅斯能有那時的強韌和難纏,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彼得的意志,是這位沙皇不顧一切的要將俄羅斯帶上強國之路。因此查理求戰,而且他的目的也就是彼得一人。
彼得一旦知道求和不可能,於是以全國之力,來抵抗瑞典的攻擊,包含時間、空間、寒冷、飢餓,都是彼得所能使用的手段,俄羅斯以全國之力進行焦土作戰。
而查理原本小心翼翼的軍事行動,也並非不可能戰勝,但是他選錯了一個盟友,當時烏克蘭的酋長馬澤帕,願意支持查理的軍事行動,只要查理能保證烏克蘭的獨立,查理答應之後,卻沒想到馬澤帕無法確實掌握手下,查理進攻到了聶伯河,原本要等待他的補給部隊到達後繼續前進,卻沒想到馬澤帕跟他說,若不繼續進攻莫斯科,他的手下將有人叛變。
為了整個計畫將來的可能性,查理犯了他最大的錯誤,就是不等待他的補給部隊到達,繼續前進,結果補給部隊被俄羅斯擊敗,而馬澤帕也被廢。1709年春天,瑞典孤軍在烏克蘭境內,失去了所有可能的補給,查理這時候已經失去了冷靜的判斷能力,反而進攻俄軍的波塔瓦要塞,希望能獲得一個穩定的堡壘。
這時彼得已經嗅到戰爭終結的可能性,他親自率軍攻打瑞典軍,兩國軍隊大戰,結果俄軍大勝,查理率領殘部,發現已經無法退回瑞典,於是做了一個冒險決定,他轉進土耳其,希望尋求蘇丹的幫助對抗俄國。
這是一個冒險的外交行動,但神奇的是,查理成功了,在這之前的土耳其已經被俄羅斯擊敗過數次,蘇丹在此時派出軍隊,進攻俄國,1711年彼得決定親率大軍,要一舉解決這兩個他的心腹大患,可是彼得這時候和之前的查理一樣,都無法保持正常的思考方式,他犯了和查理一樣的錯誤,3萬5千大軍攻入土耳其,落入了土軍堅壁清野的戰術陷阱裡,被20萬大軍圍困,如果土軍繼續圍困,彼得勢必投降,屆時俄羅斯恐怕將回到內戰狀態,但是更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土耳其單獨和俄羅斯議和,條件只是割讓幾個城市和要求俄羅斯不再干涉波蘭等幾個不痛不癢的條件。
於是彼得逃過一劫,但查理憤怒的指責土耳其,不肯離開,土耳其軍隊將查理圍困試圖生擒,查理只有40人,土軍有1萬2千人,當查理殺死了200名土軍後,仍然被俘虜。而1713年俄土合約簽訂。查理只有黯然離開。當他回國以後,他又召集了軍隊和俄國對抗,但這次他則在和挪威的戰爭中戰死,死的時候才32歲。
之後瑞典又英勇的打了兩年,後來實在打不下去了,1721年簽訂不平等合約,割讓了幾乎所有1648年之後的土地出去。從此喪失了歐洲強國的地位,反之彼得因為將俄羅斯帶入強國的地位,之後被奉上『大帝』的尊號。
查理算是古今人類國王當中的怪才,只能說他運氣太差,面對的是一個旭日東升的帝國和也是古今難得一見英雄人物,俄羅斯的彼得大帝,瑞典在查理十二世之後再也不能進入強國之林,對瑞典人民來講,這或許是最大的幸福,不過瑞典人的祖先,卻也曾在他們的國王領導之下,創造出過這些神奇的事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